1、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起来自于西方,曾被誉为20世纪新兴的解决工业社会问题的要紧力量,但这一评价伴随社工行业的日益成熟也遭到了不少质疑,费舍尔(J.Fischer)1973年发表了一篇名为《社会工作是不是有效:一个文献评论》的文章,提出社会工作的很多实务模式并没扎实的证据来证明其专业成效,只不过出于每个流派大师及其追随者自我吹嘘的过程,从社会工作效益承担者出发考察目前社会工作实质功用的研究寥寥无几。反观国内,中国学者也提出,目前新公共管理运动思路下存在政府购买服务进步专业社工服务机构的路径和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模式的自我吹嘘迷惑,[1]中国学术界从社会工作效益承担者角度出发的文章同样稀缺。为了认清中国社会工作是不是存在“自我吹嘘”现象,以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为切入点,建构出一个关于社会成员社会工作认知框架的任务亟待完成。
国内关于社会工作实效的研究可以参考研究者的视角或立场大致分为三类:政策拟定者(政府)、研究者(社会工作学者)和推行者(社会工作者)。从政府角度出发研究的学者着眼于社会工作的历史基础:觉得国内的社会工作是在传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并存的基础上进步而成。在此基础上进步起来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社会工作融入国家职业规范体系程度之间的矛盾加剧致使了国内社会工作的社会效益偏低。[2]据此,学者们建议政府从大政方针上针对社会工作行业进步做出需要和规划以提升其社会地位,激起其社会效益。这类呼吁得到了政府的认同,国内曾于2006年将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化队伍建设列入五年规划,在后续6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及社会工作的进步,并于2012年开始在部分城市进行政府购买服务进步专业社工服务试点。政策颁布后,研究者们很多援引政策中的话语和流入社会工作行业专业人才数、新建社会工作组织等增长数字来证实国内社会工作现在的效果,歌颂着国内社会工作事业进步之快。然而政策的倡导和统计数字的增长只反映了社会宏观表象,很难说明社会工作的进步是不是获得了真的的社会效果,忽略了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的反馈也是其缺憾之一。
社会工作专业研究职员将社会工作实质效益研究的侧重点放在了社会工作与中国国情和西方进步模式的结合上。他们觉得,西方先进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合适合或互补的程度对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的切实效益起到重点有哪些用途。[3]他们倡导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进步模式来弥补社区照顾、民政管理、司法监管等传统办法的不足同时发展进步中国特点的社会工作模式。“嵌入式”是这种学者现在主要关注点也现在国内社会工作采取的一个很典型的推进方案,它意味着将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当地社会工作之中,将社会工作嵌入现有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体系中,以机制和机构的适配程度来提升社会工作实质效益。这种学者对不少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剖析,[4]提出了政策推行后社区中的社区管理者和社工组织的合作情况和其中的问题。这种研究比上一类更接地气,也涉及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的参与,但其效果剖析的重点是社会工作组织与社区组织的分工和权责分配,仍没给予其服务对象足够的看重。
社会工作者们的研究主要依据其亲身参与的实质社会工作活动展开。这种研究最贴近居民认知,但更侧重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和对改进和提升具体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和办法的讨论。这种研究多是通过一些个别案主同意社会工作后的生活情况来判断社会工作实效,鲜有关于肯定规模社会工作效益的评价,没办法给大家提供关于社会工作实效更广阔的图景。综合剖析以上这三种研究角度,大家可以发现他们多少都会存在着对社会工作实效评估的不足,特别是对社会工作服务对象认知角度认识的缺失。
尽管这样有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视角,有学者将它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和评价纳入评估机制中,设计出了单样本设计、层次深入模型、基于案主认可度等多种考量社会工作具体功用的评估体系,也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社会大家的社会工作认知状况进行了调分数查询析。[5]这类研究都倾向于客观、量化的剖析和计算,但因为实践处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这种实证主义研究思路和专业实践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不强。[6]而且只靠评估体系数据剖析和问卷调查很难触摸到大家的真实情感。
基于以上剖析,要真的认清国内社会工作的实效,证实社会工作是不是在自我吹嘘,从被服务对象的主观感受入手进行有关的研究必不可少。本文依据格式塔认知心理学的现象学办法,把直接的生活经验材料与实验资料结合起来并看重察看者对自己知觉内容的直接描述,设计了以下三方面内容来认识大家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其一,考察大家对社会工作实践认识,实质日常接触社会工作的感受;其二,考察大家所知的获得社会工作帮助的途径,即社会工作有关组织在大家头脑中的印象;其三,考察大家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判断和态度,即对目前社会工作的实效个人评价。
2、研究的背景和方案
社工行业在西安飞速发展,截止到现在,西安已拥有专门的社会工作组织30余家,专业社会工作者3000余人。但因为陕西整体经济进步不突出,西安社会工作的拓展与沿海发达区域相比存在主客观条件多重差异,目前西安社会机构的社会工作规范和人才队伍的基础建设都相对薄弱。
本研究依据西安各社区规模借助PPS的抽样办法并结合各社区自己原因选取了六个典型性社区,从2015年4月开始到2016年4月一年时间内多次深入这类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获得了105份有效的访谈资料。因为社会工作主要面向的是弱势群体,[7]大家在选择访问对象时着重关注了弱势群体并力求多样,访谈对象包含社区工作者(在社区从事专业服务和居委会的专职职员,与社区内保安员、保洁工等),在社区内长期居住的离退休职员、残障人士、流动人口、享受低保的职员等等,受访者年龄范围在19~71岁之间。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上文三个方面展开。除此之外,大家也向街道办、民政局等单位知道了一些西安社区进步的总体状况,以便大家对受访者的认知背景有更深入知道。 3、居民对社会工作的感知和接触
大家是不是知道社会工作,是考察被服务群体对社会工作理解的第一步。现在国内各界对社会工作定义尚无统一说法,但在城市居民生活实践中,社会工作可以理解为一种职业、一个专业或是一种事业,国内社会工作的内容至少包含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这三项。为了知道大家对社会工作定义的认识,大家主要通过居民对社会工作的实质接触来断定其知道程度。
在关于社会工作实质接触的访谈中,有受访者表示,“常常看到社区中心门口常常摆一些预防艾滋病、关爱自闭症孩子的摊子,去逛街的时候也常看到红十字会的献血车,还有遇上各种节日,天桥上马路旁都有做宣传的、募捐的签名的。”大家进一步询问是不是参与过社会工作活动的时候,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参与的社会工作活动极少。两个典型的回答如下:“献血应该算,献血让亲属也都有了保障,不过没遭到过什么实质性帮助,其实也真不是自己生活完全无需社会帮助,哪个家没点困难啊”,还有受访者表示“社区举行的那些老年人联欢活动什么的,大家都不了解,有时到了听到社区中心传来音乐声才了解”。
2012年陕西社会工作有关文件提出了对社会工作行业进步目的任务,包含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纠纷调解、应对处置等,但从这类受访者的实质历程大家不难看出,社会工作的实质进展可能不比上政策中的许诺,现实日常大家只对宣传较广泛的活动比较熟知,而且在社会工作的实务方面,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矫治帮教、纠纷调解等等方面社会工作的功用在人群中反响甚微。
4、获得社会工作认知的途径
在社会工作的起步阶段对社会工作认识不清的现象确实会相对常见,但伴随社工组织增多也会存在着各类社会工作组织确实已经提供了各方面的服务而居民们对从获得途径缺少知道致使了没获得社会工作帮助的状况。因此大家需要进一步考虑到居民个人对社会工作获得途径的认知。
问及可获得社会工作服务的渠道,大家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社区,尽管也有受访者提到“红十字会”,“某某养老院”“社会福利院”等,但大部分人都只回答了社区这一个组织,他们是什么原因很一致,“社区距离自己近期,有哪些类似水电、邻里关系之类身边生活这类事都得找社区。”
现在国内的社会工作主要存在于三大类部门和组织之中。一是民政、司法、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有关部门;二是社会福利机构,如慈善会、福利院、养老院和各类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等;三是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机构。为了更全方位知道有关情况,大家查看并印制了西安内各区已拥有肯定规模并在政府注册过的社会工作组织名单,询问受访者对这类机构的熟知程度。结果显示,在大家列出的8家社会工作机构中,熟知三个以上的只有1人,大多数人都只认识1~2个,甚至有人全部都不熟知,由此,对社会工作获得渠道知道不够,社会工作组织的宣传不力也是社会工作未能深入人民生活,大家未能获得充分的社会帮助的主要原因。
陕西政府曾在2012年提出有关文件,明确指出要立足基层将社会工作服务向城乡基层社区延伸。但这种勉励方法只企图扩大社区、慈善组织的社会工作功能,局限于职位社工这一层面。为社会工作增权勉励非政府社会工作组织打造的手段也尚未进入正轨,整个社会工作的进步仍在政府的监管之下,社工很难自由的进步。
5、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判断
不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专业还是事业,无论社会工作本身能为社会带来什么,大家对社会工作价值的认同程度都是评价社会工作实效的一项要紧标准。在大家需要受访者对社会工作进行评价时,绝大部分受访者虽然不觉得社会工作能带来了实质好处,但他们都表示社会工作十分有价值。一位社区员工表示,“社会工作是在政府和人民之间搭建桥梁,实质地解决居民困难,缓解社会矛盾,和谐社会嘛”。也有遭到过社会工作救助的受访者表示,“幸亏有如此一个社会工作(存在),大家才能得到一些东西,保持基本的生活。”一些并未获得社会工作帮助的居民也表示,“虽然我感觉我没同意过社会工作的实质帮助,但它宣扬的一些正确的社会意识譬如疾病预防、离得远远的毒品、捐献爱心等等都是对的,叫人感觉生活的更舒心。”
在说到社会工作的价值同时,不少居民也指出了现在社会工作的问题所在。近20位受访者在回答中都比较了目前的社区与之前居委会并颇有感慨“之前虽然那种社会工作只有一点点钱,但当时那些人真是全心全意尽心尽责,每家的啥事他都了解”。但时间不可以倒流,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浪潮已经不可逆转。在大家所调查的区域内,大家心中社会工作的主要机构―社区,专业社工寥寥无几。虽然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的职员每年都在增长,但经调查他们常见缺少社会工作的专业背景和专业常识。社区还是主要进行民政事务,社区工作也还是大家眼中“高中毕业都能干的工作”,社会工作在介入社区工作的事务范围中长期缺位。
6、结论和对策
透过大家对目前社会工作的感知和评价,大家好了解到,伴随社会进步和政策倡导,社会工作这个定义已渐渐在大多数大家脑中形成,但仍存在定义不清和混淆的问题。这一结果一定量上证明了社会工作未能深入大家社会生活,大家对其获得途径知道尚少,社会问题仍没办法通过社会工作解决。但与一些学者持有些“社会工作存在着认可感低”的看法不同绝大部分人对社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持十分一定态度。
社会工作虽未深入人心,但并不可以算是自我吹嘘,其价值和潜力也不可小觑。对于社会工作的进一步进步,大家需要更关注中国老百姓实质的生活需要,提升社会工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其次,还要加强社会工作在社会的宣传力度,增强居民有关方面认知,使居民更好地理解、主动参与或求助于社会工作形成良性循环。